yolov3源码分析,yolov5原理解析

  yolov3源码分析,yolov5原理解析

  Yolov5的特征提取网络兼顾了速度和精度,深度融合了PAN和PFN,对不同尺度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可以即插即用,后面是不同的检测器。下面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如何通过底层源代码理解YOLOv5的主干的相关信息。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目录
YOLOv5主干设计1主干概述及参数1.1 Param1.2主干1.3 EXP2主干构成3.1 CBS3.2 CSP/C33.2.1 CSP结构3.2.2瓶颈SSPFYOLOv5s主干概述摘要

  

YOLOv5的Backbone设计

  在上一篇文章《YOLOV5的anchor设定》中,我们讨论了anchor的生成原理和检测过程,大致了解了YOLOv5的网络结构。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YOLOv5的主干,深入底层源代码体验v5的主干设计。

  

1 Backbone概览及参数

  #参数

  nc: 80 #类数量

  depth_multiple: 0.33 #模型深度倍数

  width_multiple: 0.50 #层通道倍数

  # YOLOv5 v6.0主干

  主干:

  #[发件人,编号,模块,参数]

  [[-1,1,Conv,[64,6,2,2]],# 0-P1/2

  [-1,1,Conv,[128,3,2]],# 1-P2/4

  [-1,3,C3,[128]],

  [-1,1,Conv,[256,3,2]],# 3-P3/8

  [-1,6,C3,[256]],

  [-1,1,Conv,[512,3,2]],# 5-P4/16

  [-1,9,C3,[512]],

  [-1,1,Conv,[1024,3,2]],# 7-P5/32

  [-1,3,C3,[1024]],

  [-1,1,SPPF,[1024,5]],# 9

  ]

  yolov5s的骨干部分如上。它的网络结构由yaml文件配置,通过解析文件添加一个由输入组成的网络模块。/models/yolo.py .与v3和v4中使用的config设置的网络不同,yaml文件中的网络组件不需要叠加,只需要在配置文件中设置编号即可。

  

1.1 Param

  #参数

  nc: 80 #类数量

  depth_multiple: 0.33 #模型深度倍数

  width_multiple: 0.50 #层通道倍数

  nc: 8

  表示数据集中的类别数。例如,MNIST包含0-9的10个类别。

  深度_倍数: 0.33

  用于控制模型的深度,仅当数字1时启用。比如第一个c3层(后面具体介绍的是什么C3)的参数设置为[-1,3,C3,[128]],其中number=3,表示v5s包含一个C3(3 * 0.33);类似地,v5l中C3的数量是3(v5l的depth_multiple参数是1)。

  宽度_倍数: 0.50

  用于控制模型的宽度,主要应用于args中的ch_out。比如第一个Conv层,ch_out=64,在v5s的实际操作中,卷积过程中的卷积核会被设置为64x0.5,所以会输出32通道的特性图。

  p>

1.2 backbone

  

# YOLOv5 v6.0 backbone

  backbone:

   # [from, number, module, args]

   [[-1, 1, Conv, [64, 6, 2, 2]], # 0-P1/2

   [-1, 1, Conv, [128, 3, 2]], # 1-P2/4

   [-1, 3, C3, [128]],

   [-1, 1, Conv, [256, 3, 2]], # 3-P3/8

   [-1, 6, C3, [256]],

   [-1, 1, Conv, [512, 3, 2]], # 5-P4/16

   [-1, 9, C3, [512]],

   [-1, 1, Conv, [1024, 3, 2]], # 7-P5/32

   [-1, 3, C3, [1024]],

   [-1, 1, SPPF, [1024, 5]], # 9

   ]

  

  

  1. from:-n代表是从前n层获得的输入,如-1表示从前一层获得输入
  2. number:表示网络模块的数目,如[-1, 3, C3, [128]]表示含有3个C3模块
  3. model:表示网络模块的名称,具体细节可以在./models/common.py查看,如Conv、C3、SPPF都是已经在common中定义好的模块
  4. args:表示向不同模块内传递的参数,即[ch_out, kernel, stride, padding, groups],这里连ch_in都省去了,因为输入都是上层的输出(初始ch_in为3)。为了修改过于麻烦,这里输入的获取是从./models/yolo.py的def parse_model(md, ch)函数中解析得到的。

  

  

1.3 Exp

  

[-1, 1, Conv, [64, 6, 2, 2]], # 0-P1/2

  

  input:3x640x640

  [ch_out, kernel, stride, padding]=[64, 6, 2, 2]

  故新的通道数为64x0.5=32

  根据特征图计算公式:Feature_new=(Feature_old-kernel+2xpadding)/stride+1可得:

  新的特征图尺寸为:Feature_new=(640-6+2x2)/2+1=320

  

[-1, 1, Conv, [128, 3, 2]], # 1-P2/4

  

  input:32x320x320

  [ch_out, kernel, stride]=[128, 3, 2]

  同理可得:新的通道数为64,新的特征图尺寸为160

  

  

2 Backbone组成

  v6.0版本的Backbone去除了Focus模块(便于模型导出部署),Backbone主要由CBL、BottleneckCSP/C3以及SPP/SPPF等组成,具体如下图所示:

  

  

  

3.1 CBS

  

  CBS模块其实没什么好稀奇的,就是Conv+BatchNorm+SiLU,这里着重讲一下Conv的参数,就当复习pytorch的卷积操作了,先上CBL源码:

  

class Conv(nn.Module):

   # Standard convolution

   def __init__(self, c1, c2, k=1, s=1, p=None, g=1, act=True): # ch_in, ch_out, kernel, stride, padding, groups

   super().__init__()

   self.conv = nn.Conv2d(c1, c2, k, s, autopad(k, p), groups=g, bias=False)

   self.bn = nn.BatchNorm2d(c2)

   #其中nn.Identity()是网络中的占位符,并没有实际操作,在增减网络过程中,可以使得整个网络层数据不变,便于迁移权重数据;nn.SiLU()一种激活函数(S形加权线性单元)。

   self.act = nn.SiLU() if act is True else (act if isinstance(act, nn.Module) else nn.Identity())

   def forward(self, x):#正态分布型的前向传播

   return self.act(self.bn(self.conv(x)))

   def forward_fuse(self, x):#普通前向传播

   return self.act(self.conv(x))

  

  由源码可知:Conv()包含7个参数,这些参数也是二维卷积Conv2d()中的重要参数。ch_in, ch_out, kernel, stride没什么好说的,展开说一下后三个参数:

  padding

  从我现在看到的主流卷积操作来看,大多数的研究者不会通过kernel来改变特征图的尺寸,如googlenet中3x3的kernel设定了padding=1,所以当kernel≠1时需要对输入特征图进行填充。当指定p值时按照p值进行填充,当p值为默认时则通过autopad函数进行填充:

  

def autopad(k, p=None): # kernel, padding

   # Pad to same

   if p is None:

   p = k // 2 if isinstance(k, int) else [x // 2 for x in k] # auto-pad

   #如果k是整数,p为k与2整除后向下取整;如果k是列表等,p对应的是列表中每个元素整除2。

   return p

  

  这里作者考虑到对不同的卷积操作使用不同大小的卷积核时padding也需要做出改变,所以这里在为p赋值时会首先检查k是否为int,如果k为列表则对列表中的每个元素整除。

  groups

  代表分组卷积,如下图所示

  

  groups – Number of blocked connections from input channels to output

  

  • At groups=1, all inputs are convolved to all outputs.
  • At groups=2, the operation becomes equivalent to having two conv layers side by side, each seeing half the input channels, and producing half the output channels, and both subsequently concatenated.
  • At groups= in_channels, each input channel is convolved with its own set of filters, of size: ⌊(out_channels)/(in_channels)⌋.

  act

  决定是否对特征图进行激活操作,SiLU表示使用Sigmoid进行激活。

  one more thing:dilation

  Conv2d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空洞卷积dilation,通俗解释就是控制kernel点(卷积核点)间距的参数,通过改变卷积核间距实现特征图及特征信息的保留,在语义分割任务中空洞卷积比较有效。

  

  

  

3.2 CSP/C3

  CSP即backbone中的C3,因为在backbone中C3存在shortcut,而在neck中C3不使用shortcut,所以backbone中的C3层使用CSP1_x表示,neck中的C3使用CSP2_x表示。

  

  

3.2.1 CSP结构

  接下来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backbone中的C3层的模块组成。先上源码:

  

class C3(nn.Module):

   # CSP Bottleneck with 3 convolutions

   def __init__(self, c1, c2, n=1, shortcut=True, g=1, e=0.5): # ch_in, ch_out, number, shortcut, groups, expansion

   super().__init__()

   c_ = int(c2 * e) # hidden channels

   self.cv1 = Conv(c1, c_, 1, 1)

   self.cv2 = Conv(c1, c_, 1, 1)

   self.cv3 = Conv(2 * c_, c2, 1) # act=FReLU(c2)

   self.m = nn.Sequential(*[Bottleneck(c_, c_, shortcut, g, e=1.0) for _ in range(n)])

   # self.m = nn.Sequential(*[CrossConv(c_, c_, 3, 1, g, 1.0, shortcut) for _ in range(n)])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cv3(torch.cat((self.m(self.cv1(x)), self.cv2(x)), dim=1))

  

  从源码中可以看出:输入特征图一条分支先经过.cv1,再经过.m,得到子特征图1;另一分支经过.cv2后得到子特征图2。最后将子特征图1和子特征图2拼接后输入.cv3得到C3层的输出,如下图所示。 这里的CV操作容易理解,就是前面的Conv2d+BN+SiLU,关键是.m操作。

  

  .m操作使用nn.Sequential将多个Bottleneck(图示中我以Resx命名)串接到网络中,for loop中的n即网络配置文件args中的number,也就是将number×depth_multiple个Bottleneck串接到网络中。那么,Bottleneck又是个什么玩意呢?

  

  

3.2.2 Bottleneck

  要想了解Bottleneck,还要从Resnet说起。在Resnet出现之前,人们的普遍为网络越深获取信息也越多,模型泛化效果越好。然而随后大量的研究表明,网络深度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模型的准确率反而大大降低。这并不是过拟合造成的,而是由于反向传播过程中的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也就是说,网络越深,模型越难优化,而不是学习不到更多的特征。

  

  为了能让深层次的网络模型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残差网络中提出的残差映射替换了以往的基础映射。对于输入x,期望输出H(x),网络利用恒等映射将x作为初始结果,将原来的映射关系变成F(x)+x。与其让多层卷积去近似估计H(x) ,不如近似估计H(x)-x,即近似估计残差F(x)。因此,ResNet相当于将学习目标改变为目标值H(x)和x的差值,后面的训练目标就是要将残差结果逼近于0。

  残差模块有什么好处呢?

  

1.梯度弥散方面。加入ResNet中的shortcut结构之后,在反传时,每两个block之间不仅传递了梯度,还加上了求导之前的梯度,这相当于把每一个block中向前传递的梯度人为加大了,也就会减小梯度弥散的可能性。
2.特征冗余方面。正向卷积时,对每一层做卷积其实只提取了图像的一部分信息,这样一来,越到深层,原始图像信息的丢失越严重,而仅仅是对原始图像中的一小部分特征做提取。这显然会发生类似欠拟合的现象。加入shortcut结构,相当于在每个block中又加入了上一层图像的全部信息,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更多的原始信息。

  

  在resnet中,人们可以使用带有shortcut的残差模块搭建几百层甚至上千层的网络,而浅层的残差模块被命名为Basicblock(18、34),深层网络所使用的的残差模块,就被命名为了Bottleneck(50+)。

  

  
Bottleneck与Basicblock最大的区别是卷积核的组成。 Basicblock由两个3x3的卷积层组成,Bottleneck由两个1x1卷积层夹一个3x3卷积层组成:其中1x1卷积层降维后再恢复维数,让3x3卷积在计算过程中的参数量更少、速度更快。

  第一个1x1的卷积把256维channel降到64维,然后在最后通过1x1卷积恢复,整体上用的参数数目:1x1x256x64 + 3x3x64x64 + 1x1x64x256 = 69632,而不使用bottleneck的话就是两个3x3x256的卷积,参数数目: 3x3x256x256x2 = 1179648,差了16.94倍。

  Bottleneck减少了参数量,优化了计算,保持了原有的精度。

  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给CSP中的Bottleneck做前情提要,我们再回头看CSP中的Bottleneck其实就更清楚了:

  

class Bottleneck(nn.Module):

   # Standard bottleneck

   def __init__(self, c1, c2, shortcut=True, g=1, e=0.5): # ch_in, ch_out, shortcut, groups, expansion

   super().__init__()

   c_ = int(c2 * e) # hidden channels

   self.cv1 = Conv(c1, c_, 1, 1)

   self.cv2 = Conv(c_, c2, 3, 1, g=g)

   self.add = shortcut and c1 == c2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x + self.cv2(self.cv1(x)) if self.add else self.cv2(self.cv1(x))

  

  可以看到,CSP中的Bottleneck同resnet模块中的类似,先是1x1的卷积层(CBS),然后再是3x3的卷积层,最后通过shortcut与初始输入相加。但是这里与resnet的不通点在于:CSP将输入维度减半运算后并未再使用1x1卷积核进行升维,而是将原始输入x也降了维,采取concat的方法进行张量的拼接,得到与原始输入相同维度的输出。其实这里能区分一点就够了:resnet中的shortcut通过add实现,是特征图对应位置相加而通道数不变;而CSP中的shortcut通过concat实现,是通道数的增加。二者虽然都是信息融合的主要方式,但是对张量的具体操作又不相同.

  

  其次,对于shortcut是可根据任务要求设置的,比如在backbone中shortcut=True,neck中shortcut=False。
当shortcut=True时,Resx如图:

  

  当shortcut=False时,Resx如图:

  

  这其实也是YOLOv5为人称赞的地方,代码更体系、代码冗余更少,仅需要指定一个参数便可以将Bottleneck和普通卷积联合在一起使用,减少了代码量的同时也使整体感观得到提升。

  

  

3.3 SSPF

  

class SPPF(nn.Module):

   #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 Fast (SPPF) layer for YOLOv5 by Glenn Jocher

   def __init__(self, c1, c2, k=5): # equivalent to SPP(k=(5, 9, 13))

   super().__init__()

   c_ = c1 // 2 # hidden channels

   self.cv1 = Conv(c1, c_, 1, 1)

   self.cv2 = Conv(c_ * 4, c2, 1, 1)

   self.m = nn.MaxPool2d(kernel_size=k, stride=1, padding=k // 2)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cv1(x)

   with warnings.catch_warnings():

   warnings.simplefilter(ignore) # suppress torch 1.9.0 max_pool2d() warning

   y1 = self.m(x)

   y2 = self.m(y1)

   return self.cv2(torch.cat([x, y1, y2, self.m(y2)], 1))

  

  SSPF模块将经过CBS的x、一次池化后的y1、两次池化后的y2和3次池化后的self.m(y2)先进行拼接,然后再CBS提取特征。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虽然SSPF对特征图进行了多次池化,但是特征图尺寸并未发生变化,通道数更不会变化,所以后续的4个输出能够在channel维度进行融合。这一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对高层特征进行提取并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作者多次运用最大池化,尽可能多的去提取高层次的语义特征。

  

  

  

YOLOv5s的Backbone总览

  最后,结合上述的讲解应该就不难理解v5s的backbone了

  

  

  

总结

  到此这篇关于通过底层源码理解YOLOv5中Backbone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YOLOv5Backbone详解内容请搜索盛行IT软件开发工作室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盛行IT软件开发工作室!

郑重声明:本文由网友发布,不代表盛行IT的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